【回覆】中國新生代的幾個包袱
[ sbug 說:]香港好好阿.回国一定要路过,去大大shopping和吃好吃吃.
据说有的地方,欺负说普通话的大陆仔阿. 计程车要绕路. 不好不好.
.........................................................................................................
[ Stuyvesant 說:]
哈哈
其实巴黎也这样的
这样赚钱啊
.........................................................................................................
[ 回覆 ]
北京的計程車也繞了我不少路、售貨員們也無故黑瞼呀 …
香港的自遊行旅客也曾在百貨公司裝傻插我隊 …
但我依然熱愛北京,更有不少當地的友好。
我認為太片面、太個別的例子都不好信:
就正如巴黎不一定浪漫,內地人亦可以比香港人更開通明事。
技術點來說,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為了紮穩陣腳(財勢、權勢、操控及監管力),從來都無間斷的將五花百門、超越任何法律理據亦凌架我們理性分析能力的*意識型態加註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內,成為其最基本的操作單位、十億多人活存的依據 - 結果就是此時那刻、深深坎入了我們心陷的想法和推斷,那些驟耳聽來十分理所當然而又看似不俱任何被重新思索的價值的大社會邏輯道理,就是這些被刻意生產開來的、無形卻又足以資配整個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力量,令本來同根的中國人一直都不能更不想展開任何有意思而不合符經濟效益的對話,造就了比我們所想中更深層的文化缺口:繁簡體字間的偽「利弊」糾角以外所衍生的內在排斥性、香港家長對母語教學的不信任與默許,對比於爭相報讀普通話課的在職港客 …
作為中國的新生代,沒理由道聽途說。
出了國,飲多了三兩杯鹹水苦水,我想我們一定有更大的空間去睜大雙眼,以第三身的角度去審視、去思索「中國人」這幾個從來都不理所當然的、巨型的字;然後再返回原來崗位,面對自己的材窮技短,繼續角戮於這條容不下多少個人想法的大路上。
*意識型態:泛指一些沉潛於社群內的想法、概念,道德標準及其釐定的方法、模范和邏輯,通過各媒體來散佈及推廣,從而慢慢地、無意識地被大眾消化及認同,並埋沒著被反思其實的空間,正如「上不了大學,又或是不會說英語的學生一定沒前途」、「瘦了身的女人才是『真女人』,才會找到好歸宿」云云。又,為了達成好些深層的效應,這些信念的產生及推廣模式一般都是人為而極有系統的。
後記:
作為一個生於香港,受盡後英國藉民統治式教育,最後卻又幸運地藏身於一個防空洞受薰於真正為育而教的老師的大學畢業生也好、作為一個留學意法而又一直刻意滕空、迴避當代中國社會所賜予的發言權及學術資本,拒絕任何先地理、後文化定位的一個廿來歲單藉多國的男子也好,我真的不知要用上什麼樣的方法和詞彙、幾多的時間及例證才能說清楚我所見到的點滴,那些幾曾令我痛心又無力干預的史實 … 還是就此住口,反正我們都偏愛將語言化為「易入口」的追星直擊連載活動;又或是將它視為一種未來進行式的、寄願性的本錢,機械式的吞與吐,忘日忘夜的 …
〔原載於【陽光法國】〕